分享到:

      刻陶闲话 紫砂陶刻的语言

         何为紫砂陶刻的语言?这种语言是由紫砂特定的材质、工具、技法、表现内容和欣赏习惯、审美取向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特征。
          紫砂泥制成坯,易于刻划。视坯之干湿,可用竹刀,艺人们尝试过,然干湿程度要恰到好处,砂之粗细也大有讲究,难以把握,因此紫砂陶刻一般用薄刃快口之尖刀刻划。刻石印章用平口钝刀,且印章体积小,印面平整,一般以石就刀,石转刀不转;而紫砂器,有平面,而更多的是弧面,且体大易损,一般只能以刀就坯,捻管转刀为紫砂陶刻最具特点,最基本的刀法。紫砂陶刻表现的内容很丰富,主要以传统中国画为题材,倾向于简约,清逸的,具文人意味的内容。这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乐于欣赏,习惯欣赏的。
          用捻管转刀法最适于在紫砂上表现出书画的意味和精妙,能保持紫砂古朴、典雅、清逸的风格,能体现紫砂醇厚,朴素,隽永的意味。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法是区别于其他材质雕刻工具与技法的,是最具紫砂陶刻特点的。
          紫砂陶刻语言的形成是紫砂陶的历史,一代代艺人在实践中摸索、探究以及文人雅士的参与而逐步形成的,是紫砂陶刻最佳的表达方法,也是紫砂陶刻审美和价值的体现。当然不排斥对石刻、木刻等语言的借鉴和融合,但必须保持紫砂陶刻语言纯度,为我所用,这才是紫砂陶刻之大道和生命力所在。
          紫砂陶刻是一般人不易介入的艺术。一个陶刻家首先要具备相当高度的艺术素养和书画水平,又要熟悉紫砂泥性,加上用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法的技术掌握难度,不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锤炼和体悟是很难深入和把握其内涵的。可以说有些书画家、篆刻家和爱好者偶尔涉足一段时间,其虽有相当艺术造诣,而在紫砂上的创作,往往不如意,不得个中三味,只能却步,原因就是缺乏紫砂陶刻的语言。
         
          刀功
          欣赏一件陶刻作品,人们往往强调刀功。用刀应表现为沉着,痛快,爽利,呈现古朴典雅清逸的意蕴。一刀下去要有内涵,深浅、徐疾、节奏恰到其位,要意到刀到。有人称之谓“以刀代笔”,这不是简单的“以刀代笔”,刀替代不了笔,但可以表达笔意。强调刀功,其实就是紫砂陶刻语言和刻味的体现。
          欣赏一件陶刻作品太过着重刀的表现,体味好作品浑厚而有深度的境界,由刀看书画,思哲理,悟人性,能欣赏体味到一件作品的真性,产生一种共鸣,令你感到一种美的感性满足。这种由刀的表现而间接形成的美感共鸣,是深层次的鉴赏,你就能透过“热闹”看“门道”了。
          书画家与陶刻
          书画家在紫砂坯上创作书画,而后由专业陶刻艺人操刀完成的作品并不可耻。器、画、刻、三分各占其一。记得廿多年前,我们一个陶刻朋友刻了一个各画家唐云先生画的壶,然后同时在同一作者同一器形的壶上摹刻了几个,烧清后,莫辨何为唐云原作,连唐云先生也糊涂了。另外,不同的刻手刻同一书画家的书画,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书画家在壶上书画必须亲自刻,哪怕他刻得不怎么样,才有一定价值,别人也模仿不了。书画家主要表现在纸上,当然能画能书又能刻则难能可贵了。但是高水平的书画家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在壶上的创作,往往出人意外,有独到之处,不落窠臼,可为陶刻艺人的借鉴和启迪。
          曼生壶
          谈紫砂陶刻,不能不提陈曼生和“曼生壶”。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清乾、嘉间浙江钱圹人,是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家、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曼生壶”是陈鸿寿宰溧阳时倾心于紫砂,公余闲暇,他构思出样,由杨起年等制壶,然后他和幕友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撰壶铭,并书刻,世称“曼生壶”。陈曼生对紫砂最大的贡献应是:构思设计了一批简约、古朴,具文人意味的壶样,而铭文书刻成为其构思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体的不能分割,他的壶不刻铭文你会觉得不完整。他的参与,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境界。尽管传世曼生壶何为老陈亲自操刀,你最多只能臆测而已,而曼生壶仍为喜爱紫砂的人们津津乐道,他的创作理念仍影响着很多壶艺家和陶刻家。因此陈曼生的贡献不仅仅是几个壶和几句切壶的铭文,其于紫砂功不可没。
          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前人云:“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此话应作,两面观。紫砂器是无釉陶,制作工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壶的价值,而书刻虽说是紫砂器最佳装饰手段,只属次要位置,这与瓷器上对字画的要求不可相提并论,玩古董的朋友都知道景德镇“珠山八友”和任淦庭各自作品的价值。因此壶价高低的决定因素在壶的本身,好壶无字自是好价。的时好壶刻了字画,相反对壶是一种破坏。什么壶要刻字画,谁刻,怎么刻,壶艺家在创作时不能不考虑,应多一些讲究。
          另外字因刻、因烧,其本来面目已失些许,也不同于纸上的字,所传之字也只是“误传”而已,其刻才是“正传”。
          只有做到壶、铭文、字画、镌刻结合俱佳,融为一体,方能“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紫砂陶印
          紫砂印别具一格。也许有紫砂开始,就有人刻制紫砂印。限于手头资料,我只能知道早的紫砂陶印为明末篆刻家顾昕刻制的“卜远私印”(见方去疾编订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谱》)
          我生长在宜兴,又喜爱紫砂,搞篆刻因素砂陶是顺理成章的事,我研习书画篆刻始于少年时代,刻制紫砂印也已三十余载。
          刻好紫砂印,必须具备高度的篆刻水平和艺术修养,这是决定因素,石章刻不好,何谈刻好紫砂印?
          刻好紫砂印要熟悉泥性,要善于利用紫砂材质。它是泥,不硬易奏刀,但质地粗,易崩缺,圆朱文一类工细风格的不太适合,而表现粗放而具精妙,古朴不失典雅风格的较合拍,也为我所喜爱和追求。用刀要清,除篆刻所用冲刀、切刀外,我还用刀挑剔,刮划,而紫砂的特点亦能得到充分体现,用刀一清,自有不俗之气。
          由于紫砂的特性,我创造一种“铸”的方法制作紫砂印,效果特有天趣和韵味,为同道称好。方法有两种:一为在石章上正刻印模,用刀适当深一些,然后制作紫砂印坯,大小可按需制成,在泥坯软硬适合时,将印模铃压在印坯上,待干后刻上边款,印面稍作整理烧成即可。二为制成石膏印模,脱出修坯,干燥后刻上边款,整理印面,入窑烧成。此二法制作较为麻烦,但可以复制,而且线条有质感,虚实有变化。紫砂印烧成后往往不平整,可稍加整理和利用,恰是区别于石印之魅力所在,意料之中的意外惊喜,非人力能为,得自然之妙,真是“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中乐趣不是为外人道地。
          紫砂熟了,喜爱紫砂聊印的人多了,我高兴。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77(s)   12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