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西关少爷”的紫砂壶收藏

        清平路、源胜街,“天光墟”、古玩市场,多少年来,在晨曦初微时分,便已热闹非常;多少年来,每当周末或者节假日,总少不了一个书生模样的身影,他走着,看着,把玩着,每有心仪的紫砂壶到手,便欣喜异常。从少年人走到中年人,不被岁月所侵袭的是他清澈的目光、疏朗的神态,以及一颗热爱紫砂壶、热爱传统文化的心。

          他就是人称“西关少爷”的吴家荣。

          听说,吴家荣收藏的紫砂壶有两千多把,还听说,吴家荣最近刚刚出了一本《曼生壶铭文浅识》。果然,一进门,玄关前的一把高近60厘米、宽约 60厘米的五彩提梁壶就让人惊羡不已。待到登堂入室,一排排不同泥种、不同风格、旁边立着“身份标签”的竹壶、莲子壶、笑婴壶,泛着古朴而润泽的光芒,让人仿如走进了一个紫砂壶艺术馆,悦目、赏心,更有一种精神上的微醺。

          琴声悠扬过少年

          坐定,茶起,在普洱醇厚的甘芳中,一直带着内敛的微笑的吴家荣叙述起了自己早年的人生,那是一段与茶、与壶无关的岁月,却同样氤氲着雅致的趣味。

          生于老西关的吴家荣,天然地对传统文化有一份敏感和亲近。读书时就偏好古代文学和音乐。小学刚毕业,碰上了“文革”,停了课的日子,吴家荣却有一种同龄人少有的沉稳。临帖,刻石,独乐乐。后来在国外的亲戚寄来了留声机,一个人的日子便过得更加生动活泼了。马思聪的音乐、中国经典的小提琴曲,尽日尽夜余音绕梁。听得多了,吴家荣对小提琴也起了兴趣,开始拜师学艺。

          家里有属于自己的一间小房子,吴家荣经常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连续练上五六个小时的琴。“呵呵,为了寻找一种音乐上的共鸣,常常大白天也把门关起来。”

          那年月,五线谱被称为“无标题音乐”,国内不准出版,除了国外的亲戚偷偷地给他寄,就是偷偷地从朋友处抄乐谱。用鹅毛笔点蝌蚪头,拿着戒尺画线,对待手抄的五线谱,吴家荣一丝不苟,从最初的音阶,到后来的长曲,积下来的手抄乐谱,有一尺多厚。

          “拿出来,那得勾起多少人的记忆呀。”沉入青葱回忆,吴家荣最最难忘的是他与一帮琴友一周几次的聚会。古朴的西关大屋,宽阔的旧洋房天台,都曾留下他们悠扬的琴声。几把小提琴,几把二胡,就可成就一场四重奏的音乐会,清凉着酷热的夏夜。

          “手挥五弦,目送孤鸿”的日子,一直延续到1978年。

          改革春风吹遍,吴家荣被借调到某单位搞理论工作,其他的琴友也各有了新的前程。陪伴了吴家荣十几年的小提琴被搁下了,感情却埋在了内心深处。 “现在我还留着当年的三把小提琴呢,那上面,有我用胶水黏合修理的印记。”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人再一次窥见了吴家荣细腻怀旧的性情。

          一瓢细酌因爱壶

          茶与壶,此时才飘然来到了吴家荣的生命里。

          新的工作岗位上,吴家荣是小后生,自觉地做起了洒扫冲茶等杂事。同事中,有两位老前辈酷爱喝工夫茶,茶道的淡定闲雅、铁观音的清冽芬芳很快就俘虏了吴家荣的心。

          从乌龙、单枞到红茶、普洱,吴家荣喝茶的段位越来越高;从当年的红泥小茶具,到后来各式各样的紫砂壶,吴家荣对于茶道的感觉越来越精妙。“爱茶的人就会爱壶,因为壶越好,泡出来的茶就越纯正,爱茶的人就会研究不同的茶适合什么样的壶。像铁观音,一定要用宽口的矮壶,易于透气散气。”

          此时,我端研玻璃公道杯里清亮的茶汤,才发现那竟可以倒映出墙上的字画,除了茶好,大概也有壶的一份功劳了。

          走过了为泡茶而买壶的日子,朋友从台湾寄来的一本有关紫砂壶的鉴赏书,将吴家荣带上了收藏之路,开始寻找品位高、手工好、泥质佳的紫砂壶。

          生命里的遗憾总是印象特别深刻。

          至今10年过去了,吴家荣依然记得那一天,他走进一家古玩店,一把传炉壶赫然跳入了他的眼帘。那是李宝珍的底槽青泥真品,经过窑变后色彩斑斓亮丽,壶上的字刻飞动飘逸。一问价钱,却不由得吸了一口气——3000元。那时节,他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2000多元。吴家荣心里暗想,只要店主肯降到 2500元,就买了。结果店主一口价也不让。回到家里,吴家荣寝食难安,第二天,又去了,这回他把价提高到2800元,店主还是不松口。吴家荣便想,等过些日子,他卖不出去了总要降的吧。谁知,几日后,他再次踏入店里,发现传炉壶已经不翼而飞了。店主得意地告诉他,一个香港人买走了,给了7000港元。

          失落缠绕着吴家荣,后来他终于买到了一把“替代品”,但他声称,如果能再见到那把壶,无论多高的价钱都不会再让它“飞”走了。

          另一件让吴家荣津津乐道的事,便是以低价位买到了高品质的壶。那时刻,他很为自己的眼光而自豪。

          拿出一把竹断壶,古雅的形态、纯正的色泽连我们这些行外人都知道是“好货”。吴家荣笑笑说:“当时,壶面落满了灰,隐没在很多壶中,店主还将刻着郑板桥的诗的一侧壶身朝里放,就显得更不起眼了。我拿起来一看,那落款‘缶硕’便是紫砂壶大师任淦庭的字呀。结果500元就将壶买下来了。”

          涵咏更得壶中味

          更难得的是,这一把竹断壶,与吴家荣原有的一把配成了对。“人家都说这是缘分呢。我的收藏,很多都是成对的,这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样做的目的,除了一个做壶,一个做公道杯,可以保证茶的温度,同时又可养壶之外,吴家荣最强调的是其中的文化内涵。

          2000年是农历龙年,正月初一,吴家荣拿出一个龙壶,一个马壶,泡茶给大家喝,便是要喝出一股奔腾的“龙马精神”。架上,一个方壶,一个圆壶,体现的是“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一个马壶,一个猴壶,又组成了“马上封侯”的好意头。

          这些意义的挖掘,来自于每日与壶朝夕相对。只要一下班,吴家荣就会将大部分的时间贡献给紫砂壶。书房里,一张大台,缓缓铺开一块红毯,架上、盒中,细心地捧出了心爱的壶,端详、品味,于是难以言传的悦乐便在心中弥散开来。

          不只是收藏,还进行研究,是吴家荣与许多爱壶的人又一个不同。

          《西关风情紫砂壶》出版了,《曼生壶铭文浅识》也出版了,朋友很奇怪,问他哪来的时间写书。吴家荣不言不语地从公文包里掏出了一个笔记本,那里面每一页印着一个壶形,左上角留白,随时有灵感,随时便记录下来。做拍卖的朋友看得目瞪口呆,声称这个本子到了拍卖会上肯定是抢手货。

          这时刻,吴家荣立于夕阳入窗的台前,手托一把达摩禅画面的鼎壶。素面素心,其壶其人,那感觉,柔软协调极了。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63(s)   12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3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