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陈顺培:珠圆玉润紫砂壶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是清代诗人汪文柏在《陶瓷行》里对宜兴紫砂由衷的赞美,也是对特种陶瓷紫砂壶——这一艺术奇葩深刻的理解。本人从事紫砂壶艺十几年来,逐渐对这一铭句有了深层次的体会。

          以珠于易取,砂壶难求,反衬紫砂之珍贵,如珠玉,更胜珠玉。紫砂壶如珠如玉,如珠圆,如玉润,更胜珠玉,多么美妙的感觉。感觉分视觉与触觉,紫砂壶给人的视觉是亚光效果,光亮而不扎眼,温润亲切,与之对视,仿佛与人对视,它可以给予你温情,给予你张力,感染你,激发你,愉悦你的心灵,增强你生命的活力。触觉把玩,用手抚摸、摩挲,三两朋友闲坐交谈推盏交杯间,茶汤香气溢谩中,心灵得以抚慰,人生更加充实。用珠玉比紫砂,实在太贴切,太美好了。只有对紫砂壶具有深刻的理解,方能深谙其道。

          紫砂壶造型无数,琳琅满目,但非款款能珠圆玉润。根据不同需要,艺术家创作出千姿百态的造型,有造型奇特的现代陶艺类,有自然型果蔬、树桩类,有方正庄重的几何型,但据观察,以实用并观赏计,大凡还是讲究传统造型理念,古朴温润的圆壶居多。然而珠圆玉润是感觉,方型壶及其它类型皆可珠圆玉润。圆形壶是达到珠圆玉润感觉的重要部分,一把好的紫砂壶,本人理解:首先要符合人体功能之需,壶是用来泡茶的,是经常性使用的器具,要与人体触碰,视觉交汇,手感温润,光洁如孩童肌肤般,谁都愿意去碰一下,摸一下,把手端执方便,不吃力,不角手,拿摆稳当,提举顺手,如本人所制《天顺壶》,捏拿壶把,有玉质感,圆润、光顺,壶咀出水流畅,咀口光润圆纯,抚摸它,整个壶如珠在手,如玉温润,既符合人体功能之需,又养眼,看着也舒服。

          珠圆玉润的紫砂壶,要具备精、气、神,何为精,笔者的理解:首先整个壶造型,比例要得当,制作要精良,咀把或粗、或细,既要符合协调和谐的美学法则,又要符合使用要求,壶把太粗胀手,太细拿捏不住,欠稳当。制作精良是指壶里壶外,光洁清爽,壶里摸不扎手,壶体光洁和顺,咀、把、的、口、盖及足线条都要讲究饱满,整个壶形轮廓线虽变化无穷,但一定要具张力,饱满,俗话说要正气,张力、饱满是气得重要内容,没有张力、饱满,气则无从谈起。神为神韵,神韵何来,当你面对一壶时,你能否被吸引,能否有抚摸其冲动,能否调动你的占有欲望,能否产生壶之外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很多,因人而异,因爱好而异,因观赏者文化高低、不同人生经历而异,作为创作者,首先要有所设想,有所赋予,也许你的创意很具认同感,则创意神韵水到渠成,一件作品被赏阅,给人以超出创意的认同感,则为无心插柳柳成荫,弯打正着,收获意外效果,神韵有的是张扬的,可谓金声玉振,万鼓齐鸣。使人一见钟情,有的神韵是内敛的,可谓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细细品位,绵延悠长。

          紫砂壶是造型艺术,珠圆玉润的紫砂壶,如人体,要四肢完整,比例恰当,舒展有度,或刚、或柔、或稳健大度、或雅致优美,但一定要是件完整的器型,有如本人创作的《合家欢壶》,就按照完整的要求创作而成,口盖起线与底脚线上下呼应,盖面饱满与壶体协调,咀、把、的比例和感觉皆与壶体调和一致。

          珠圆玉润的紫砂壶,好用、耐看,品位绵长,当你使用把玩时,看得养眼,舒心通气,既品茶香,也品壶韵,更品人生,其味无穷,你今天品之,是一种感觉,一种享受,你明天品之,又会是另样的感觉和享受,所谓百品不厌,时出新杼,不经意间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将出于一件珠圆玉润的紫砂壶中。

          创作珠圆玉润的紫砂壶,看似简单,然而博大精深,所谓越是简单的,就是最难的,简单的是壶的基本元素永远不变,难的是在不变中要求新求变,传统的造型理念,不是照搬沿袭,而是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造型,新的壶式。创新也不仅仅是改头换面,则是内涵的新,本质的新。就外型而言,二条外轮廓线是不变的,但走向和曲转变化无穷。可阳刚、可阴柔、可挺拔、可逶迤、可平坦、可曲折,都将在外轮廓的变化中演绎。内涵的变化,更为无穷,可写意、可写实,可容天地、可纳江河、可哲学、可佛语、可抒情开怀、可豪言壮志,这都将靠创作者赋予。

          珠圆玉润的紫砂壶,是紫砂材质美最好的诠释,其它一切陶艺产品,张扬的、尖锐的、珠圆玉润之外的,其它陶瓷材料也可表演,何必用紫砂呐!笔者认为:紫砂最好的表演就是珠圆玉润。纯朴,色古的紫砂壶,是中国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精神的重要寄居地。字随壶传,壶以字贵,在紫砂壶上刻书画、刻诗词、刻铭句,可抒情遣杯,如“半入江风半入云,风光不与四时同”;刻上一段文字,可记事、可写史,如清代制壶名匠杨彭年制国山碑笔筒,就是东汉三国地震自然现象的另类史记。紫砂壶是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饮茶器皿,更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紫砂壶不表演珠圆玉润,不足以体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也许是紫砂资源无为的浪费。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52(s)   12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