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脉脉陶情悠悠古韵 访陶艺家杨维高

      作者:谈丽云 2010-10-28 14:37:57 来源:中国紫砂艺术网

          (1/2)

          (2/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杨维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师,优秀中青年陶艺家。 
        1985年开始从业紫砂,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程辉,并得多位大师指点,经过二十多年的勤奋研究和创作实践,具备了以传统紫砂文化与时代有机结合的纯手工制壶绝技。  

        20世纪90年代初与夫人毛菊红创建鉴古堂陶艺工作室。     

        2007年5月被宜兴紫砂工艺培训中心聘为全手工制壶培训指导老师,7月商务部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

        其成就分别在《收藏》、《中国收藏·紫砂》、《中国紫砂茗壶鉴赏收藏》、《壶论》、《当代紫砂茗壶》等专业书籍刊登,诸多精品被多个国家及博物馆收藏。



        “做壶讲究浑然一体,壶嘴、壶把、滴子要像人的胳膊、腿那样,从壶身上‘长’出来。”

        几次见面,话都不多的杨维高,偶尔的几句话却都是由二十多年从艺紫砂攒下的经验发出的感慨。正是有经历有思考才有话语权,有感情有心血才会有厚积薄发出来的精辟认识。

        早在1985年,杨维高就开始从业紫砂了,当时跟随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程辉学习紫砂技艺,一边还自己充实相关的紫泥、砂壶知识,期间又有幸得到过多位大师的指点。经过二十多年的勤奋研究和创作实践,他的紫砂文化在逐渐积淀,他的纯手工制壶技艺日益炉火纯青,他从“学徒”到“带徒”,历经的诸多故事把他带进现今奋斗的世界和努力的方向。      

        杨维高喜爱传统壶型和全手工技艺,他认为只有用全手工一把一把做出来的壶才能真正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而传统的光素器最是考验制壶功底。2007年5月杨维高被宜兴紫砂工艺培训中心聘为全手工制壶培训指导老师,正是对他的肯定。

        《行云流水壶》就是杨维高全手工制作的一把精品,采用自配的红枣泥入料,手感细腻、滋润。壶色赭红、醇厚,抚之亲切。壶身为传统的圆腹形态,饱满,有气度。甲骨文之“人”的字样做出的壶把似一湍激流向壶嘴直冲而下,水痕以壶纽为中心流经壶盖,冲出左右各两朵水花,打着卷儿,又仿佛天际的云朵,随风漫步。有似云非云,似水非水之感。

        壶纽为一朵聚敛的游云,在水雾缭绕间漂浮,于壶盖正中央凝为一粒,不显张扬。“人”形壶把又像是向上挺立的大拇指,指甲尖略高出壶纽,形成高低层次。一弯嘴,嘴筒圆润,出水顺畅。壶底用三足支撑,稳重、端庄。

        整把壶线条流畅,融贯壶身,彰显出制壶人杨维高的深厚功底,而线条是他的又一善用表现方式。观其《霓裳飞虹提梁壶》,最可享受线与线的合作。 

        《霓裳飞虹提梁壶》的构思源于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一个歌舞节目。当时杨维高正坐在家中观看节目,只见圆形大舞台随着旋律缓缓旋转升起,舞台中央是一名身形曼妙的女子,甩着长长的水袖,翩跹而至。长裙曳地,衣袂飘逸。佳人端闲的姿影给了杨维高震撼,更给了他创作灵感。伴随着隐约传出的乐律,一把提梁壶便跃然眼前:

        这把壶的壶纽便是那位长袖善舞的佳人,轮廓分明、有致。两道长袖徐徐伸过壶身,延至壶底,像两弯明月在壶身留下痕迹。再用镶嵌法在底槽青的壶体上点缀些本山绿泥的颗粒,凸显有序,烧成之后有金光闪闪之效。

        为配合半月形的壶身,高提梁在靠近壶嘴的地方着意向内凹进一段,与壶嘴的弧度保持平行,既不妨碍茶壶出水,又使壶整体得到了很好的协调,线条与造型达到视觉上的和谐。这把《霓裳飞虹提梁壶》与《行云流水壶》同样获得了现场手工制陶技能大赛暨作品评选的二等奖。

        同样是线条说话的《龙行九霄壶》,用底槽青制作,加上字、画刻饰,却又是另一番味道。《龙行九霄壶》最为创意的是它的壶把与壶纽的结合,看似为一体,实则为两段。合在一起,弧度自然、饱满,线条光滑、柔和。盖面立一小滴子与纽相连,保持整体性。壶面刻饰一人一龙,飞龙有祥云环绕,贯穿整个壶身。刻字“画龙点睛”将壶的主题表露无遗。

        长年积累下来的成绩让杨维高得到了紫砂同仁的赞赏,更获得了许许多多赏壶、爱壶人的肯定和喜爱。在海峡第二届茶博会展览之“大武夷文化名家紫砂壶”板块的开发活动中,杨维高被选中设计创作一把以闽北县级市建阳命名的文化壶。

        杨维高说,能被选中创作文化壶他深感荣幸,对于壶型的选择他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

        《厚德》是杨维高原有的壶型,是由掇只壶演变而来的,变其壶纽为桥梁纽,去掉掇只壶的假底,壶身看上去就更加圆润饱满了,整体观之,憨厚可爱,恰似一位有容之人,故而取名“厚德”。

        拿到建阳壶的创作题材,杨维高就做了大量的功课,从建阳的历史开始了解,到壶面要刻的书画的欣赏,几经斟酌决定以内涵、气质都和要创作的《建阳壶》比较接近的《厚德壶》为基础,进行再创作。首先是在形上面,将原本的褒嘴增大,变得更加充实、饱满而有利于出水,同时为了保持整把壶的协调性,特地也将壶把增粗,与壶嘴相呼应,这样也增加了提握的舒适度。

        杨维高的壶具有很强烈的视觉与触觉冲撞的效果,也就是眼观和手握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那是因为他做的紫砂壶都是乍看之下很厚实、稳重,由于饱满,愈显得有分量,然而拿到手中却是轻轻的,只是略微有些重量,但却拿握得很稳妥。这把段泥制成的《建阳壶》也不例外,这使得壶稳重之余又不失灵巧。

        建阳是朱熹故里,也被称为“理学名邦”;建阳还是是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有“图书之府”的美称。建本拓片名气很胜,也很能表现建阳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作为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的悠久历史。所以杨维高在壶的另一面专门作出一块具有木片效果的刻画,内容是“三藏独行”,借以丰富整把壶的文化气息和历史韵味。

        以壶表现书法,以壶展现建本拓片,又用书法和拓片完善壶的内涵、加深壶的底蕴,是不错的想法,这给了不断思索、不断实践的杨维高一个新的探索领域。

        漫漫紫砂路,可以滋生出脉脉陶土情,而杨维高对宜兴陶的感情,又让他在一路前行之时渐渐探得其间的悠悠韵味。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164(s)   14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