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江南春早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春到人间,从来是悄然而至。然而,总有些地方蕴藏着感知春天的先机。比如,江南;比如,水乡。

          从上海人民广场搭车,40多分钟后,眼前的景致便直接从沉闷的都市丛林“置换”成了水灵灵的江南古镇。“阿拉”去朱家角呼吸春天的气息,实在是方便至极。

          朱家角的明清建筑众多,散发着苏东坡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的点点情致,弥漫着旖旎入梦的水乡风情。镇内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明清时代的文物古迹。“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北大街是历代商业中心,其傍水而立,街宽3至4米,最狭处两边屋檐伸出仅露一线天,极富韵味。凭窗而望,石板小路,绵延不断,俨然一幅颇具古意的江南水乡画,人来人往又似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此外,朱家角的“桥”亦是一大看点。古镇之内几十座古桥中,放生桥是最大也是最有名气的一座。桥始建于明代,长如带,形如虹。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

          小镇北边小河浜附近的课植园 (马家花园)低调而有质感。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由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应园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一应俱全,布局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珍品。

          走进“课植园”,迎客厅上“蓬荜生辉”后的中堂中规中矩,红木桌椅尽显高贵典雅。依次进去的抚琴听风厅风格简约,沿竹篱笆只有膝盖高的小路走不出多远就是藏书楼,此乃一景。高两层的小楼,取节节高升的好意头。楼上左右两端各有一间藏书阁,想来当年也曾书香盈袖。正厅放着宽大的书桌,背后是屏风,从二楼凭栏看园景赏春色,不由心情舒朗。

          在藏书楼后面有一个宽大的荷花池,绕走荷花池,踏过课植桥,水边建敞亮通透的一个观戏厅。戏楼面对着一个两层的四方亭,正好作为整个园子的枢纽,连接起书楼、观戏楼和望月楼。望月楼有五层,西式建筑。据说是朱家角镇上的制高点,也是这课植园建筑的一大亮点:楼与楼之间有回廊连接,时而仿佛走在屋檐上,时而穿过一间屋,时而又走回刚经过的小楼……主人完全可以走在二楼的回廊里就游遍宅子,尽显江南建筑的精妙。

          眼前已依稀有柳的嫩芽初绽,“如烟似梦朱家角,再回首,醉朦胧”,袅娜的昆曲声从远方飘来,春的气息,一点点地醇厚起来。

          走进上海市郊的枫泾古镇,宛如走进一幅真实的水墨画。

          枫泾古镇已有1500多年历史,最早兴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时,枫泾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镇。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隐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又称此地为清风泾,后简称风泾,之后又演变为枫泾。由于棉纺织业的兴起,枫泾在明清时期已是棉纺织业重镇,共享“衣被天下”的荣誉。

          水是古镇的灵魂。在枫泾,码头三步一设。身着土布褂子的船夫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不妨就荡舟一回。坐稳当后,船夫甩开绳子,碧绿的河水闻上去有一股水草的味道,阳光射到水面上,再洒到脸上显得很温润。船夫自得其乐哼起小曲,我们乘着船,看着流过眼前的景色,心随着橹的荡漾,怦然而动。枫泾的水,清澈见底,舒缓徐流,如同古镇人那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枫泾的桥很多,建造得也考究,是进出小镇的门户和纽带。枫泾镇清朝时有52座石桥,现在还保留了十多座。

          历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建于元代,桥身石缝长出了青藤,两头桥堍下都筑有石级水码头。从桥梁上望去,两岸绿树翠丛、老屋河埠,前有虹桥平卧,后有石桥横跨,处处小桥流水人家。从和平路登上镇东的泰平桥,这座古镇上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俯视桥廊风光,长长黑色廊棚逶迤地沿河铺展开来,大红灯笼高悬屋檐,雕梁画栋,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廊下有人家门户敞开,洗菜、淘米、做生意,一幅幅平实的生活场景,跃然眼前。

          别看枫泾地方不大,画馆故居倒不少。枫泾文化发达,所谓“三画一棋”(即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围棋国手顾水如、金山农民画)济济一地,是国内少见的一种文化现象。

          走进春意盎然的金山农民画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们已在辛勤耕耘着新一季的创作,“春”的主题“跳”上了各家各户的画案:春花、春树、春天的燕子、春天的田野……

          虽然,“满街万三蹄”曾令周庄的灵动大打折扣,但对从未见识过江南古镇之美的游人来说,周庄依然是经典的选择。

          从良渚文化算起,周庄可谓历史悠久。水乡古镇位于苏州南,四面环水,被登湖、白蚬湖、淀山湖、南湖环绕,有四条河道穿镇而过,自古就有“水乡泽国”之称。元代中晚期,江南富商沈万三利用古镇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遂成为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成为江南巨镇。

          全镇房屋沿河而筑,河埠廊坊,深宅大院,一派古朴。加之港汊分歧,往来皆需舟楫。千百年来,水土交织,相濡以沫。周庄虽历经千年沧桑,并无太大“变脸”,也少有现代的做派,较好保有着水乡古镇风貌与格局。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至今保留着著名的“沈宅”等近百座古宅院及六十多座砖雕门楼。

          周庄,是水的世界,更是桥的博物馆。所谓无处不见水,满目皆是桥。一座座石拱桥,犹如一弯弯彩虹,连接起两岸人家。在春雨霏霏中,赏水观桥,另有一番情趣。

          每座桥自有它独到的形态和风格。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双桥”。双桥是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经重修,终因画家陈逸飞的一幅油画蜚声中外。

          镇里没有大路。条条青石铺就的路蜿蜒在水边,承载着周庄人祖祖辈辈的足印。沿着窄窄的巷子前行,两边是高低错落的古屋和木结构的小楼。几乎每家门户都挂着雕花的堂匾,贴着大红的对联。楼上敞开的格子窗里斜斜地伸出了竹竿,挂着衣服,厨房里传来炒螺蛳那欢快的声响,十分“生活”。周庄的美是流动的,诗意的小河淌过岁月的喧嚣,走在被春雨打湿的石阶上,心里一片恬静安谧。

          对于喜爱古镇风光又迷恋收藏的朋友,昆山的锦溪可谓是必访之地。

          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水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锦溪博物馆群比锦溪镇名气要响。有着“36座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锦溪,镇为泽国,河巷交叉,至今仍完整保存着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曾被文学大师沈从文誉为“睡梦中的少女”。

          初春的一天,终于一亲锦溪的芳泽。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们发现了锦溪有一个令人称奇的景观: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集中了十几家民间博物馆,被称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锦溪镇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了。它坐落于古镇中一座明末清初的民宅丁宅之内,馆内陈列着各种古砖瓦2000余件,馆藏了从汉代的城砖、六朝的城砖、西晋的纪军砖、宋代的凿榫井砖,到明清、太平天国、民国时期的青砖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甍砖、花窗砖、墓砖、金砖……一件件做工精致,图案优美。馆内陈列的一块砖形红烧土,被誉为是砖的“鼻祖”。而真正称得上“瑰宝”的是有近两千年历史的铜雀台筒瓦和中空、壁薄、外表镂有菱形花纹的琴砖。这里收藏的古砖瓦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向人们展示着一个艺术与美交织的空间。

          砖瓦博物馆之外,镇上颇具代表性的还有古董馆、紫砂馆、钱币馆、金石人家等博物馆,不一而足,每个馆那丰富的藏品、动人的传说,无疑为小镇的秀色锦上添花。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80(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