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浅析紫砂壶手工成型与模具整形成型工艺的优缺点

        近来,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紫砂壶的成型工艺问题。究竟是手工的好还是模具整形的好?从宜兴丁山到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玩壶者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手工成型与模具整形成型的优缺点,供大家自我取舍。
          当今紫砂壶的手工成型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适于方型壶的镶接法。即将泥条打成片,按壶身的形状裁好,再将泥片镶接而成,简称镶身筒。另一种是适于圆型壶的拍打成型法,俗称打身筒。打身筒自明代时大彬首创传承至今,使紫砂壶达到“千奇万状信出手”的境界。不过,手工成型的工艺水准对艺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艺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对某一壶型完整的大局观,是没法做好手工壶的。特别是时至今日,很多传统壶型经历史上几代能工巧匠的精心推敲已经达到几乎完美的境界(如传统名作莲子、辍只、石瓢等)。前人为了做好这些作品有的甚至耗尽一生的心血,如已故的紫砂界泰斗顾景舟创作提壁壶,前后历经20余年,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推敲,才使我们后人能够看到如此完美的大家之作。面对这些前人的经典作品,当今很多的艺人产生了畏难的情绪,于是另辟蹊径。一些人将历史名作改头换面,谓之创新,导致这几年来市场上的传统名作越来越少、创新壶越来越多。
        德-化-陶-瓷-总-站


          那么,模具整形成型是怎么回事哪?其实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人使用模具成型工艺,本人就见到过一些历史上的老壶,其身筒是手工的,嘴、把、纽是用印模成型的。如今的模具整形成型是先用手工拍打壶身成型七八成后再放入模具整形,被称为半手工壶。宜兴紫砂工艺厂最早的模具成型工艺是1958年从无锡惠山泥人的工艺中借用来的,当时的模具都是由厂里的技术骨干(如顾景舟、朱可心)审定的,工人使用模具整形时边上都有师傅指点。在老艺人的指导下,一个刚刚学会打泥条的徒工做出来的壶的水准能达到老艺人的七至八成,这使紫砂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作为大众生活日用品的商品壶,使用模具本人并不反对;但对于收藏市场的特艺壶使用模具,本人就不敢苟同了。因为模具整形极大地扼杀了艺人的创作积极性,手工技术含量大幅度降低,做壶过程已不是一种创作,而是一种零部件的整修与装配了,限制了作者的想象力。这样的壶是没有灵魂的,也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
          但特艺壶使用模具也并非一无是处,如在筋纹器壶上的使用,模具更能发挥紫砂材质的特点。使器型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囊纹理清晰,从而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效果。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59(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