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茶器瑰宝——康熙宜兴胎画琺瑯折枝花卉 作者:寥宝秀

        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朝宜兴胎画■折枝花卉器是清宫茶器中的瑰宝,也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收藏,本文即介绍这批风格特殊的茶器以及器上的折枝花卉纹饰。
        前 言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学贯中西的博学君主,在位期间,广纳百川,潜心西学,西方的科技文明陆续传进宫廷,画■器即於此时经西方传教士传入宫廷,深获康熙皇帝喜爱,於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在宫中设立“■作”专门烧造■器;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又建“玻璃厂”,引进西方画■的烧制技术,开始提炼画■彩料。历经多次试验,终于在康熙晚年烧制成功,自此以后迄於乾隆朝,各种胎地如金、银、铜、宜兴胎、瓷、玻璃等画■器皆在宫廷造办处■作坊中完成。其中康熙宜兴胎与瓷胎画■器,开启了一器两地制作的先例。首先在宜兴与景德镇御■厂分别烧制宜兴胎与白瓷胎,精选入宫,再由精於画■的人,依照皇帝选定画稿,在器胎上加绘■彩料,入炉烧制成器。
          根据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以下简称《陈设档》)记载,乾清宫端凝殿所藏康熙朝宜兴胎画■器共有二十件(图一),除咸丰四年(一八五四)赏皇后御用的“包袱式壶”一件外,其余十九件悉数藏於本院。十九件中除一件小型提梁壶或为文房水滴外,其余均为茶器。这些披上华美外衣的宜兴胎画■茶器,不仅是康熙造办处■作试验成功之作,也深受雍正、乾隆宝爱,代代相传,无一外流,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稀有的珍贵之器。
          本文从这十九件宜兴胎画■器上的折枝纹饰谈起,发现它们不仅与同时代宫廷花卉绘画扣合,风格上甚至可上溯至宋代花鸟画。
        造型与纹饰
          这十九件康熙朝宜兴胎画■与同时期其他胎地的画■器相较,在画■的装饰上有一大特征,即其他多於胎地上涂施色地,所描绘■彩画样大多为图案式花纹,(图二、图三)少数虽绘折枝花卉(图四),但因绘於色地上,或添加制式图案蕉叶、莲瓣等饰纹,故无折枝花卉之自然画意。宜兴胎因以紫砂本色呈现(图五),於素胎上作写实折枝花卉果实,并於空隙处施挂透明■釉(图六),设色明丰,风格上与同时代的宫廷绘画相似。此一特征与其他胎地画■明显不同,十分特别。这十九件宜兴胎画■器分为:茶壶四把、小提梁壶一把、盖碗十一件、盖钟一件、茶碗二件,以下分别说明。
        四把茶壶
          方壶一把、海棠式壶一把、瓜式壶二把。除方壶外(图五),其余三把(图六、七、八)造型相近,壶身皆为四瓣瓜棱形,这类形制清宫一般以“瓜式壶”或“海棠式壶”订名。图六海棠式壶在乾隆三年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以下简称《活计档》)原记名为“宜兴画■海棠式茶壶”;而《陈设档》(一八三五)、及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则增加“万寿长春”四字,全名为“宜兴胎画■万寿长春海棠式壶”。另两件宜兴画■瓜式壶,一件带康熙款(图七)一件有“■”“寿”纹饰(图八下)。两件瓜式壶造型相近,纹饰不同。
          万寿长春海棠式壶(图六)器身作四瓣瓜棱形,四棱区上分绘桃花、桃实、芍药及月季花;盖■边,盖面以纽为花心,画黄色秋葵及浅蓝野菊。底书“康熙御制”四字黄料楷款,外加双海棠形黄料圈,中间则加绘白料圈饰。此壶除底部款识圈内及器内素胎无釉外,隙地均薄施透明釉。主要纹饰为壶两面的桃实,象征长寿;另流嘴与壶把棱区的月季花又名长春花,两者合为“万寿长春”。壶盖上小缺数处,正与《陈设档》上的原始记录“盖有缺”(图一)相符。
          宜兴胎画■四季花壶(图七)(注),造型与图六相同,壶作四瓣瓜棱形,盖沿作成四瓣莲瓣形■边、壶外壁四棱区分画牡丹、莲花、菊花、茶花等四季花卉纹,盖面饰牡丹花等四季花卉纹,盖面饰牡丹及野菊(雏菊)等。器内素胎,紫砂胎地略粗,间杂黑、黄砂点,造成表面略凹凸不平,故纹饰釉彩处,常见气泡划破所留棕眼遗痕。外壁除款识圈内,器面均薄施■透明釉。壶底书“康熙御制”四字黄料楷款,外加粗细双黄料圈饰。
          宜兴胎画■花卉茶壶(图八),器底无款,流嘴下有一“寿”及二“”印款,应就是乾隆六年十一月《活计档》上所载“宜兴■瓜式铫二件”中的无款识者。此壶制作精细,与其他同类瓜棱壶的作工迥然不同,壶为莲瓣口,而盖口与盖内沿亦雕作成转折的莲瓣,盖口与壶口必须方向相同才可对准套合。此壶胎泥色较其他洁净,洁胎上直接施绘■彩,壶腹四面绘四季花卉,两面主花及盖面均为牡丹与秋葵,把及流嘴两面则画牡丹、萱花及野菊,而“■”“寿”款饰则隐藏於牡丹与萱花之间,如不仔细审视,极易忽略。花卉工笔设色,花瓣粉白晕染,有层次变化和立体感。壶内外壁及盖均未施■透明釉,仅流、把及盖纽施挂透明釉。全器制作严谨,壶底刻划线条分明,底心有一小圈点。由此作为圆心向四周刻划四棱,延伸至器身,作四瓣瓜棱形。(图八底部)
        小提梁壶
          宜兴胎画■小提梁壶(图九),口径及深度约三公分左右,小不盈把应不作茶壶使用。提梁壶造型特殊,盖纽做一角端异兽,施黄绿两色■彩料,三足呈如意形外撇,附提梁,壶腹两面绘饰折枝月季与菊花,流嘴圆饰盛开莲瓣一周,另面提梁下饰一圆形“寿”字及二方“■”字等三印饰,(同图八,图九下中)与黄月季花合为“万寿长春”的吉祥寓意。器底黄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楷款,外加粗细双圈。器内及双圈款识内隙地均露胎无釉,纹饰之外的隙地则加施透明■釉(图九下左)。
          这把小提梁壶初於乾隆六年配制木匣时,称为“康熙年制宜兴胎画■提梁壶一件”,并无“小”字。(图九木匣)到了道光十五年《陈设档》上添加一“小”字,记为“宜兴胎画■小提梁壶壹件,足粘”,由于原无“小”字,是以黄签浮贴於“提”字右上方(图一)。至光绪元年、二十八年《陈设档》所载,“小”字黄签则已去除,全名订为“宜兴胎画■小提梁壶”。此壶於道光十五年时一足已断经粘合,至今仍见接痕。(图九底部)清宫档案如实地记载了文物当时的收藏经过与保存情形,即如今日博物馆的状况报告。
        盖碗、盖钟
          盖碗共有五对及一单件。五对盖碗,造型、纹饰皆同(图十)。碗外壁及盖面均绘饰五色■四季折枝花卉,有牡丹、月季、莲花、茶花、菊花、梅花等;碗心及盖内饰月季及莲花一朵。碗底画“康熙御制”二行四字黄料楷款,外加粗细双框圈。盖碗内面以及碗、盖之口沿及圈足上一圈均露胎无釉,碗壁纹饰之外加施■透明釉。
          单件盖碗(图十一)与五对盖碗,形制、纹饰俱同,惟在道光十五年以前盖圈及底部圈足或因伤损,当时《陈设档》特别注记:“宜兴胎画■盖碗壹件,迸■补蜡”(图一)。后来或经造办处修复,将其磨掉并於盖顶加饰铜镀金宝珠形纽(图十一上),如不仔细观察,或以为盖碗为平底无足(图十一下)。修缮改装后形制别致,所以光绪元年、二十八年《陈设档》均将“迸■补蜡”四字去除,俨然为一件完整器。以器物学的观点而言,相对於原生形器(图十),此器应可列为再生形器。然而,磨去的圈足底虽不易发现磨痕,碗盖上的圈形纽却留有遗痕一道。(图十一下)。
          盖钟(图十二),形制有如倒置的钟形,器身较一般茶碗略高。器内、盖内及外壁口足凹凸棱弦纹上下均露胎无挂透明釉。内底及盖内各饰月季花一朵;外壁及盖面彩绘牡丹、月季、菊花、万寿菊及茶花等四季花卉,隙地薄施透明釉。碗底书“康熙御制”二行四字黄料楷款,外加粗细双方框。此件盖钟与一般明清无盖茶钟,器形明显不同,尤其是出唇向上折起的口沿殊为特别,与折沿盖口正好扣合,设计实用合理,这也是康熙朝茶碗造型的一大创新。
        茶 碗
          二件茶碗造型相同(图十三、十四),惟纹饰、款识不同,不是成双的一对。口足间有凹凸棱弦纹各一圈,全器涩胎无施透明釉,器内无纹,外壁■彩描绘花果及花卉纹。茶碗于清宫档案有时亦称茶元(亦作圆),根据乾隆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活计档》载,“宜兴烧■茶元四件”原有四件,然传至道光十五年仅存二单件,故《陈设档》上载这二件茶碗同置一匣,品名为“宜兴胎画■三季花茶■”(图十四)贰件计一匣(图一)。三季花茶碗(图十三)外壁以黄料绘饰三西洋式蔓草开光,开光内画康熙皇帝喜爱的折枝野菊与牵牛花;三果花茶碗(图十四)以果实纹饰为主,花卉为辅,有桃实、荔枝、香橼、枇杷、柿子、石榴、葡萄、菱角、樱桃等,果实之间并饰兰花、月季、野菊等花卉。碗底书“康熙御制”二行四字黄料楷款,三季花茶碗外加单框圈一周;三果花则无加框圈,款识设计明显呈现两件茶碗原就不成对。三果花茶碗上的果实与花卉的排列方式,似未曾出现於以往的官■器上,但类似的组合方式却见於成化官■门彩器。乍观花果排列或与西洋油画写实静物绘法相近,然或仅止於组合形象,若再仔细观察,堆聚的花果上并无使用光影明暗的西洋透视法,特别是光点的使用,(图十五、十七)排列方式亦不相同。至於构图与色彩渐层面上的处理,其使用技法或与传统宋代钱选(约一二三五——一三O七)的“珍果图”(图十六)或明代御用监武英殿画家所画“花杂果”或“锦盆堆”较为接近,再往上推测则或与宋代花果绘画技法相似,赋彩生动且富灵气。
        折枝花卉纹饰
          康熙朝各种胎地画■器纹饰,多以规律化花卉图案呈现(图二、三),虽有少数以写生折枝花卉(图四)或传统山水风景构图,但这十九件宜兴胎茶器,除三季花茶碗的开光框饰或受西洋影响外(图十三),其余茶壶、茶碗、盖钟,小提梁壶等,多以唐宋以来的传统写生四季折枝花卉或花果纹饰为主题。花卉纹饰均在宫廷■作坊内绘制,画工极为细致,并以■白釉(玻璃白)渲染出不同层次,无论花叶的转折,或色彩的轻重浓淡(图五~十四),皆富写生精神,与西洋画重视光影明暗的技法迥然不同。(图十七、十八)前者观察自然,以花叶翻■、转折,嫩绿、鲜绿、枯黄等不同色泽,表现宇宙生命的兴起更替;花卉或含苞、或欲露、或初绽、或半吐、或盛开,千娇百媚的形态与色泽,皆呈现了生命周期。后者强调盛开的花叶,捕捉了生命最灿烂美丽的刹那。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出东西文化对花卉植物不同的观察与诠释。
          以浓淡色泽与■白料渲染增强纹饰的立体层次,这种技法在康熙朝以前的宫■上级少出现,虽说元明青花与彩瓷上已隐约出现以浓淡釉色呈现纹饰层次(图十九、二十),但表现手法与康熙朝以后的画■全然不同,笔者认为这种创新手法的出现,是西方■彩料与中国工笔花卉渲染技法结合的成果。在技术层面上,■彩料的色泽烧制前后大多相同,与明代五彩色釉烧制前后变化很大全然不同。换言之,画者在运用■彩料施绘时已可控制纹饰颜色,使得■彩画可以呈现丰富的色泽,这是传统五彩色釉望尘莫及的。康熙皇帝由于喜爱■彩,直接指挥■器的制作,他结合传统花卉写实绘法,运用外来的颜料与技法,创造出清宫一项崭新的艺术形态,也开启了清宫画■工艺创新启后的新篇章。
          以院藏十九件宜兴胎画■折枝花卉茶器而论,笔者认为它灵活运用西洋■颜料,结合了唐宋以来画院工笔写实花卉技法绘制而成。例如宜兴胎画■茶器上的四季折枝花卉绘法(图五~十四),就是沿续了南宋院体画“折枝写生”花鸟画的风格,不仅笔法细腻,设色尤为工整妍丽,并兼顾了花卉的姿态与意境的营造,为后来雍正朝诗画一体的瓷胎画■奠定了基础。传统花鸟画在唐代出现了一个重大变革,就是边鸾“折枝花”的开创,他摒弃了全景入画的传统,只撷取花草最生动感人部分入画。影响及于两宋、明清的折枝花卉画,成为画院花鸟画的主流。
        四季花卉
          清宫造办处■作坊采用的画样,一般认为源于恽寿平(一六三三—一六九O)与蒋廷锡(一六六九—一七三二)的没骨花卉绘画。恽寿平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工于花卉,重视写生,强调形准,自言其花鸟画沿袭自南唐徐崇嗣的没骨画法,写生写意并重,设色浓丽,笔调雅逸,在花鸟画史上树立独特小景绘画风格。此一画风影响及于康熙朝的词臣画家如蒋廷锡、王图柄、邹一桂等,他们不同于供职宫廷的职业画家,其作品被视为清代花鸟画的正统。所谓没骨,是直接用色彩染绘花形,宜兴胎画■上的花卉(图五~十四)大多以此技法呈现。笔者透过比较,追寻宜兴胎画■茶壶、茶碗上四季花卉的构图、设色脉络,实可由清代上溯至唐宋。(图二一~三八)下以宜兴胎画■四季花卉为例,略作比对分析。
        牡 丹
          花叶边绿以浓淡色泽与■白料渲染(图二一、二五),呈现出立体层次感;花边留白,花朵细句瓣脉,与蒋廷锡、或传为宋李迪、钱选的芙蓉、牡丹画法极为相近(图二二~二四);蓝色牡丹,用黑色描绘叶边(图二五)与茎脉,也与康熙朝王石的画风雷同(图二六)。
        荷 花
          以边红内白的渲染方式画出荷花的层次,以浓淡色调呈现出荷叶翻转、枯萎、残缺的景象(图二七、二八),亦与宋画神貌相似(图二九)。
        秋葵、菊花
          宜兴胎上的秋花画法也与康熙朝院画派雷同,设色丰丽,注重花卉的生态与意境的营造。菊瓣多以二粗一细,由内向外,由小至大,条理清晰(图三三、三四);秋葵、秋海棠等花卉之渲染或句勒(图三十、二一),其风格除与蒋廷锡、王图柄等相近外,也上可溯源自宋代。(图三一~三四)。
        梅花、茶花
          象征冬天的折枝梅花与茶花(图三五),几乎可以说是蒋廷锡花鸟册的翻版(图三六),其构图与画意,更与宋画《百花图卷》及存世宋代折枝花卉相近。
        结 语
          宜兴茶器,由于泥质细腻、色泽温润古朴、透气易瀹茶,明末以来即广为文人所爱,康熙皇帝引进西洋■烧造技术,不仅成功发展出康熙朝画■艺术的特色,更将宜兴茶器的制作推至高峰。这十九件以紫砂胎色为地,以■颜料渲染钩勒,成功地转换为器身上的花卉色彩,又完全去除了■彩原有的西洋意大利象,实可谓康熙朝在艺术上的创新成就。笔者认为:康熙宜兴胎画■多以写生折枝花卉呈现,也与江南文风有关。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对江南文人生活充分了解,他以唐宋花鸟画设计江南士人最喜爱的紫砂茶器,平时亦常於蒋廷锡、王石等词臣的花卉画上题诗(图三七、三八),以及在位期间重新■编《广群芳谱》等等,除了说明康熙皇帝喜欢四季花卉外,又何尝不是企图传达人文思想于器,展现其个人意趣的另一面呢。
          康熙朝宜兴胎画■茶器实为清宫绝响,雍乾两朝虽也制作御用宜兴茶器,然雍正喜爱简洁素雅的素胎紫砂茶器,乾隆则偏好加饰御制诗、或仿制铜胎■、或加饰雕漆或漆地描金等工艺效果的宜兴器,其形式品味已与康熙朝的宜兴器大异其趣。这十九件康熙朝宜兴胎画■器,经雍正、乾隆两帝的分类制匣,刻意珍藏,得以保存至今,其意义与珍贵性自不待言。
        注释:
          此件四季花卉壶,现故宫原始典藏编号为“列二七○之1”,然根据民国十四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所编《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应为“列二七七”;端凝殿藏品“列二七○”为“宜兴胎画■万寿长春海棠式壶,一把”;“列二七七”为“宜兴胎画■五彩四季花壶一把”。如今二件不同纹饰的宜兴胎画■壶皆列在“列二七○(之1、之2)”同一典藏编号分号不同,记为“宜兴胎画■万寿长春海棠式壶,二件”,而“列二七七”从缺,此一差误或为民国二十四年于上海清点故宫文物时所出,尔后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乾隆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道光十五年、光绪元年、光绪二十八年,《■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北京故宫博物院。
          3、清室善后委员会编,《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10月。
          4、朱家 ,<清代画■器制作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三期。
          5、施静菲,<十八世纪东西交流的见证—清宫画■工艺在康熙朝的建立>,《故宫学术季刊》,第24卷第3期,2007年春季。
          6、陈夏生,<明清■工艺概论>,《明清■器展览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1999年2月。
          7、刘华、金涛主编,《中国花鸟画全集》上,2001年9月。
          8、廖宝秀,《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国立故宫博物院,2002年6月。
        9、廖宝秀,<传统与创新—略论康熙宜兴胎画■茶器>,《中国紫砂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待刊稿。(原载台湾《故宫月刊》)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63(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