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漫话宜兴紫砂矿(二)

        宜兴紫砂陶土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 , 统称为紫砂泥。紫泥,古称为“天青泥”;红泥,亦称“朱砂泥”、“朱泥”、“小红泥”,古名“石黄泥”;绿泥,亦称“本山绿泥”,古称“梨皮泥”。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两书中,提到的紫砂泥有天青泥(紫泥),石黄泥(红泥),梨皮泥(绿泥),嫩泥,老泥,白泥等。嫩泥、老泥和白泥为粗缸缶所用粗陶用泥,系古人认识上的失误,将宜兴陶土中的嫩泥、老泥,、白泥等与宜兴紫砂陶土中的紫泥、红泥、绿泥相提并论,相互混淆,以为都是紫砂泥,这是需要在概念上和理论上进行纠正的。



        紫泥是宜兴紫砂陶土最主要的泥料之一,是宜兴陶土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甲泥原矿经普查勘探,陶土资源分布在宜兴大潮山、兰山、南山、黄龙山等地,储量达数千万吨以上(见《宜兴十年史》),按其颜色、产地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黄龙山在丁蜀镇中央地区,故称本山)、东山甲泥、涧众甲泥、瓦窑甲泥、西山甲泥等等。甲泥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种页岩(未经风化),深埋于山腹,受自然压力后一般呈自然块状,好似古时的“铁甲”而得名。甲泥矿位于上泥盆统五通群上段,有四个矿层位,自下而上编为Ⅰ、Ⅱ、Ⅲ、Ⅳ号矿。作为宜兴紫砂陶土的紫泥产于厚度为 8 公尺左右的Ⅲ号矿层,位于甲泥矿层中上部的夹层,故别称为“岩中岩”、“泥中泥”。紫泥矿体形态,呈薄层状、透镜状,层次厚度在几十公分至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而灭尖。经综合分析,紫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石石英、云母屑和铁质等。紫泥岩石类型为粉砂质泥岩,由于含较多铁质,定名为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较为合适。紫泥具有天然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工艺特性,其单一泥料,通过加工炼制,即能制成各种紫砂陶器制品。而以紫泥为主料和其它紫砂陶土泥料相配合成,或和宜兴陶土其他泥料相配合成,天然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工艺特性基本不会改变,主要改变的是色相、颗粒、外表特征。这种天然的紫泥原料,是其他各类陶土不能比拟的,仅出自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是绝无仅有的一种优异的陶土原料。



        绿泥是宜兴紫砂陶土最主要的另一种泥料,绿泥原矿呈淡绿色,经烧成后成米黄色,故名。绿泥俗称“本山绿泥”,只出自宜兴丁蜀镇中央地带的黄龙山地区,当地人把黄龙山称为“本山”,而其它地区又不出绿泥,故称“本山绿泥”。绿泥的原矿是宜兴紫砂陶土紫泥矿层中的夹脂泥,数量非常少。就是说,宜兴陶土甲泥中的Ⅲ号夹层才是紫泥,而只有出自黄龙山地区的宜兴陶土甲泥Ⅲ号夹层带的紫泥中存在一层夹脂泥才是绿泥,其余矿山的甲泥矿中均不存在绿泥,故绿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更是“岩中岩”、“泥中泥”了。绿泥不存在单独的泥矿,只有在开采紫泥时才附带开采绿泥,一般的开采状态是,开采紫泥时将绿泥的原料另堆另存,或从紫泥中将绿泥的原料挑拣出来,就像绿泥是紫泥的附属品一样。绿泥泥矿的一层夹脂泥,存在于紫泥的夹层中,有时延续,有时不延续,厚则一公尺,薄则几十公分,加上并不是所有的紫泥矿中都存在绿泥,而是存在一部分,故绿泥更显精贵品高。绿泥古时被人们称之为“团泥”、“段泥”,因黄龙山中有个小山头称之为“团山”之故,加上古时开采绿泥时,将绿泥和紫泥混杂共生,搅和在一起不分,其中绿泥成分居多,占 8 成以上,紫泥成分居少,占二成之内,故烧成后从米黄色(温度低),至棕黄色(温度偏中),直至青铜色(温度偏高),白砂星星,宛如明珠,色泽极为古雅,人们俗称为“老团泥”(一作“老段泥”)。而今黄龙山中小山头团山不复存在,犹如紫砂最早的古遗址黄龙山中的羊角山、牛角山不复存在一样,至今统称黄龙山,人们才将绿泥俗称为“新团泥”、“新段泥”或“本山绿泥”,以示区别。绿泥的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白云母以及少量铁氧及有机质。由于绿泥数量不多,同时大件绿泥产品不易烧制,因此仅制作小件产品,大多作为化妆土粉饰在紫泥胚体表面,供装饰之用。



        红泥是宜兴紫砂陶土另一主要的泥料之一。红泥亦称“小红泥”、“朱泥”、“石黄泥”。原矿呈黄色或黄绿色,经烧成后成大红色、赤红色、朱红色、淡红色,故名。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原料。嫩泥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粘土,性质有软硬、韧脆、粗细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它可掺和一切陶土色泥,各种陶器根据大小、厚薄、曲直之异,掺和用泥也各有区别。宜兴陶土嫩泥矿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主要有赵庄山、川埠香山、红庙西山、洑东南山等等。在明代,蜀山亦有嫩泥矿的记载文字出现。作为宜兴紫砂陶土原料之一的红泥,矿层就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质坚如石,故称“未触风日之石骨”。这种矿物,属“石黄泥”的原矿呈金黄色,属“朱泥”、“小红泥”的原矿呈浅黄绿色,为致密块状,是一种以粘土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黄绿色粉砂质粘土岩。其矿物组成经薄片光学鉴定为:伊利石、高岭石、氧化铁、石英和白云母。宜兴紫砂陶土红泥具有合理的化学成分、矿物构成和工艺性能。红泥因烧成温度偏低,故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和作为化妆土,作为紫泥坯件表层的装饰之用。

        宜兴紫砂陶土的开采,因红泥接近地层表面,人们一般为露天开采为主。而紫泥、绿泥的开采却比较复杂,需“深入数十丈乃得”、“砠白砀,凿黄龙,宛掘井兮千寻,改岩有骨,若入渊兮百仞”(《阳羡茗壶赋》)。故《荆溪疏》里有关于“高原峻板,半凿为陂”的记载。旧时开采紫泥和绿泥,开凿石坑后,用黄石块砌成圈拱,边开挖,边砌筑。坑道深入山岩二三里,深达数十丈。开采泥工按矿层引脉,用镐开凿,用人力背挑,劳作艰辛。产量很低,成本很高。五十年代起,逐渐采用机械开采,钢轨缆车输送。宜兴紫砂陶土泥料一般与宜兴陶土甲泥一起开采,经开采时精选加工,将紫砂泥料分别区分处理。旧时称人工开采的坑道为“宕”,现今称“井”。著名的紫砂“宕口”、“矿井”为黄龙山“四号”、“五号井”。“四号井”位于丁蜀镇黄龙山白宕村,“五号井”位于丁蜀镇黄龙山蠡墅村,是自古到今的优质紫砂陶土泥料矿井之一。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63(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