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冒充“富二代”专骗制壶艺人

        12月29日,记者从宜兴警方获悉,一男子冒充“富二代”假意订一批高档紫砂壶,博取宜兴紫砂艺人的信任后,再以借钱或吃回扣的方式骗取财物。日前,犯罪嫌疑人唐某被宜兴警方抓获,其涉嫌诈骗8名紫砂艺人财物共3万余元。

          客户“借走”7000元蒸发

          今年1月的一天上午,宜兴紫砂艺人赵青(化名)正在家中睡觉,手机响了,电话里,一男子热情地称他为赵老师,并自我介绍叫李俊,是一家电缆企业老总的儿子,说快过年了,公司准备订几把茶壶,让北京的一位书画名家刻字。一听有贵客上门订货,赵青赶紧约“李公子”到自己工作室面谈。“李公子”30来岁,见多识广,从古董到字画到紫砂圈奇闻轶事侃侃而谈。其间,“李公子”业务“繁忙”。“李公子”接到他父亲的电话,说要他顺便去C大师家中看望其生病的妻子。这时,“李公子”面有难色,和赵青商量,包放在悍马车上了,身上没带钱,问能不能先挪3000元?面对这位潜在的大客户,赵青当场从口袋里摸出一叠钱,借给对方7000元。见钱到手,“李公子”说,公司的一位老总在石家庄有个开业典礼,要订50把壶,让他快回去准备。赵青便乐滋滋地回去准备茶壶。可哪里想到,他前脚刚离开,后脚“李公子”就把酒店房间给退了,把手机关了,就此“人间蒸发”。

          接二连三发生骗钱案

          随后的几个月里,宜兴丁山镇又陆陆续续地发生了几起店家被人以订壶名义骗取信任后,诈骗钱财的类似案件,但受害者大多认为损失不大,自认倒霉,并没有报警。

          一天中午,某紫砂店老板娘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的男子开口就叫她沈老师,称自己上次来买过壶,现在找不到她的店了。见老客户上门,老板娘也没多心,便把店的详细位置告诉了对方。5分钟后,一位30来岁的男子走进店里,自称是刚才打电话的,递上一张“唐云”的名片,自我介绍说是某矿业集团公司的总裁助理,要陪几个天津客户来买茶壶,现在客人在浙江萧山,自己已派了驾驶员去接。过了一会,男子说自己没烟抽了,做出一副吃回扣的模样,老板娘立马买了条软中华塞给男子,到了下午四点半左右,男子说自己要去边上店里买几只花瓶,可包落在车上,身上钱不够,想先问她借点,回头买壶时一起还给她,老板娘也没犹豫,给了他2000元。拿到钱后,这名男子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某日,某工艺师的工作室里来了一名青年男子,自我介绍是本市一家在外上市公司老总的侄子,叫邵俊,叔叔特意叫自己回来再买几把壶送人。工艺师想不起来啥时候有过这事情,但想想自己平时接触的客户比较多,也可能是自己忘了,便和这名青年一起挑了几把壶。

          选好后,青年也没还价,只是说自己的钱在光大银行的信用卡上,卡在司机那里,司机开车到外地办事去了,还是明天上午10点来付款拿壶吧。又说,自己身上香烟没了。工艺师一想对方来头这么大,自己也还真不能小气了,就拿了条苏烟给他。

          过了一会,男子看看天,说这么晚了,身上没带钱,住宿还是个问题,让工艺师帮忙垫下,明天买壶时一起结算。工艺师也没多想,就安排了车子送他到宜兴宾馆住下,还帮他垫付了1000元房卡押金。

          第二天早上,工艺师左等右等不见青年男子的身影,忙按名片上的公司电话打过去,对方老总说,公司确实是家在外上市公司,但自己没有侄子,公司也没有副总裁。再打男子电话,关机。追到宾馆,总台说客人12月29日晚就把房退了拿了押金走人。

          犯罪嫌疑人劣迹斑斑

          宜兴警方经过几个月的秘密侦查、案件串并,犯罪嫌疑人唐某渐渐浮出水面——事实上,唐某根本不是啥阔家公子,也不是企业高管,他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巴交的农民。唐某劣迹斑斑,曾因盗窃、诈骗、寻衅滋事两次锒铛入狱。2007年,刑满释放出狱。

          今年年初,唐某略施小计骗了一名紫砂艺人7000元,他发现这是一条生财之术,为了更逼真地扮演“角色”,唐某特意印制了一些名片,摇身某企业副总裁、某矿业集团总裁助理、某电缆企业老板的公子、侄子等身份,先是根据网站上的资料信息,获取紫砂艺人的电话地址等信息,接着,假装老客户或朋友介绍前去买壶,和对方吹嘘自己和某某紫砂大师是老朋友,和某某方家又是熟人,骗取对方信任,设法“借钱”、“吃回扣”,得手后,溜之大吉。就这样,唐某凭着对紫砂行业一知半解的“噱头”,利用店家防范意识薄弱、急于成交生意的心理,一次次“忽悠”到财物。12月18日,丁山派出所民警在一家旅社里将犯罪嫌疑人唐某抓获。现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中。

          警方提醒:加强自我防范

          近两年来,随着紫砂行情的不断升温,涉足紫砂行业的人员也越来越密集。由于交易频繁,销售对象不确定,有的慕名而来,有的通过朋友介绍,有的纯粹是撞上门来,使得紫砂艺人常常对购买者的身份放松警惕。而不法之徒恰恰是通过店家贴在店门上的广告或网站上公开的信息资料等,按图索骥寻上门来,虽然在行骗过程中,存在不少漏洞,比如编造的“显赫”身份,仅凭一面之词、一张名片等,现场所谓地拨打一些工艺大师“电话”,如果细心甄别,一定能发现“端倪”。但往往面对对方委以订购一批高档紫砂壶为诱饵时,受害者急于做成生意而忽视辨别其身份,借钱给“陌生人”。

        来源: 扬子晚报 作者: 卢嫈 丁波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1.454(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