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紫砂壶铭与东坡诗文 作者:矛申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巨星。从哲学、政治学、文论、画论、书论到音乐学、农学、医药学、水利学甚至在园林、盆景、制墨、酿酒、烹饪等方面他都有研究。仅就文学艺术而言,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山谷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则是以文同为首的“湖州竹派”的重要画家。且由于其崇高的精神品格,每到一地无论是上任为官还是路过逗留,都会在当地留下不少佳话。
          苏东坡曾“买田卜居阳羡”,对宜兴有很深的感情。据传蜀山的地名,即因其一句“此山似蜀”而改。紫砂业内还传东坡设计了大型提梁壶,至今称为“东坡提梁壶”或“苏提”。尽管这很可能是附会,因为东坡生活的北宋时代还没有现代意义的紫砂壶。但东坡一生嗜茶,留下不少茶诗茶文,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紫砂艺术,则是不争的事实。在紫砂壶铭中,就有不少是有关苏东坡,甚至是直接引用“坡公句”的。本文略举几例,加以赏析。
          一、从来佳茗似佳人
          《茗壶图录》中载有一款“风流宰相壶”。(图1)此壶为清中期制壶名手陈鸣远所制,“泥色紫而光润欲滴,形制精而四隅微圆,端丽精致。”而在壶上镌刻行书十二字:“从来佳茗似佳人。坡公句 鸣远”。
          “从来佳茗似佳人”出于苏轼《次韵曹辅寄源试焙新茶》诗: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谝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戏作小诗”是在曹寄源的试焙新茶诗以后写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佳茗”:她是被天上行云湿润的仙山灵草,洗去花言巧语,香肌玉肤施匀粉末,乘明月投入茶仙玉川子的怀抱,驾清风吹醒了武林的春天,要知她清清淡淡,冰雪玉洁的有一付好心肠,而不是那种肥腻膏油浓妆艳抹的所谓新人。我这样来描述新茶你不要见笑,确实在我的心中,好茶就象是一位可心的佳人。从此“从来佳茗似佳人”成为咏茶的名句并理所当然地成为为茶而生的紫砂壶的首选壶铭。
          二、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据《阳羡砂壶图考》载:碧山壶馆藏有水■仿石铫壶一柄,腹锼苏诗“铜腥铣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句,字作苏体行书,白泥提梁式,底钤“石铫”小章。
          这两句诗出于苏东坡的《谢周仁熟惠石铫》诗: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鲜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这首诗是苏东坡在收到周■(字仁熟)赠送的石铫壶后写的诗,诗中对石铫壶推崇备至。说:铜铁的水铫因有腥涩味不宜用来烹煮泉水,而这只深而宽的灰白色石铫壶容水多最受我喜爱。在煮水时蟹眼翻滚说明汤已到了火候,但龙头的铜提梁却并不烫手,放入新鲜的姜末,少许的盐点注茶,注沸水浸泡和雾气蒸腾那茶味很新鲜。历来那些战争中裹看铁甲的战牛反而容易折足,而这只石铫壶因无足故显得十分安稳。
          水■即尤荫,是清乾隆时有名的书画家。他曾藏有上面说的那把石铫壶:“容水升许,铜提,有篆书‘元■二字”,他非常宝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石铫山房”,后此壶进献内府,于是他“广写石铫图,并书苏诗于其上,以赠人”,他还命人用紫砂“仿制石铫茗壶,腹镌东坡诗二句,款号‘水■’,流传甚鲜,得者宝之”(《阳羡砂壶图考》)上面提到的那把壶即是“水■仿制的石铫壶”之一,而所题两句苏诗是直接赞美石铫壶的自然切壶切形后来也有人将这两句诗镌刻在其他紫砂壶上,尤其是大的提梁壶、石铫壶上,也十分贴切。
          三、江上清风,山中明月
          《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一书中,有一件清前期仿大彬所作的特高诗句壶,(图2)此壶高28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15.5厘米,圆球腹,弯流曲柄。圆盖鼓起上镂孔透雕球形钱纹钮。栗红色砂泥,胎厚体重,造型饱满,是宫廷紫砂中罕见的大壶。此壶腹部镌行书“江上清风,山中明月”。
          此铭为苏东坡《前赤壁赋》中之句。前、后赤壁赋是苏轼散文中影响最深远的作品。写作时作者因文字获罪(即“乌台诗案”)通过抒发赤壁之游的感怀,表达作者“超然”的思想和旷达的胸怀。尤其在《前赤壁赋》的第四段,以主对客问的形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可见“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乃大自然所赐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们完全可以大自然为乐,而解脱精神上的苦闷。这一点,不正与茶道相合吗?可见,以“江上清风,山中明月”八字为铭,切情切茶;可使把玩茗壶、品茗畅饮者更加心胸开阔,豁然开朗。
          四、提壶相呼 松风竹炉
          众所周知,曼生壶的一大特色就是其高雅脱俗的题铭,并且都是他和幕友根据壶形等因素精心构撰创作;极少数也选用前人现成诗句。在曼生的提梁壶上,就题刻了东坡的品茗诗句“提壶相呼,松风竹炉。”
          这一脍灸人口、广为流传的诗句,究竟出于东坡的哪一首饮茶诗,我至今未能找到其出处。但应当是东坡与朋友欢聚品茗的真实写照。前面说过,民间曾传东坡设计了大型提梁壶,如果这一点不足为信,东坡拥有周■赠送的“深且宽”的大提梁石铫壶则是事实。东坡在诗中说过“砖炉石铫相随行”,可见“提壶相呼”应当是东坡邀集朋友品饮的生动场面;提着大大的石铫壶,招呼着知己朋友,相约着一起烹水煎茶,谈诗论文,看花赏景去!“提壶相呼”何等的豪放潇洒,何等的亲切自然!“松风竹炉”则是烹水煎茶的情景。苏轼认为“活水还须活火煎”(《汲江煎茶》),“贵从活火发新泉”(《试院煎茶》)而“松风”正是活火的标准与要求:“雪乳已翻煎脚处,松风忽作泻时声”(《汲江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试院煎茶》)。“竹炉”则是煮茶之炉,并称“苦节君”即前面诗中东坡提到之“砖炉”,或因为便于“相随行”,外面竹编为套,故称“竹茶炉”或“竹炉”。但相传“竹炉”是明初朱元璋时才有人发明。明代无锡惠山寺有“竹炉煮茶”的传说,并有“竹炉山房”,至清代,因乾隆南巡惠山寺“啜茗于竹炉山房……唯于古竹茶炉,抚玩不置,至苏州命工匠如式制二,原炉发还”,并写诗赞道:“竹炉匪夏鼎,良工率能造。……陶土编细筠,规制偶仿效。……松风水月下,拟一安茶铫”。后在清人的诗中,多见“竹炉”二字,如“欲听鱼眼沸,移就竹炉边。”(冯念祖《无锡买宜兴茶壶二首》)“一种粗砂无土气,竹炉馋煞斗茶人。”(吴省钦《论瓷绝句》)“携个竹炉萧寺底,红裳须瀹惠山泉”(吴省钦《周梅图送宜壶》)。但明、清的“竹炉”不会凭空产生,或许苏东坡时代已有了,或许只是使用了相同的名称罢了。
          总之,“提壶相呼,松风竹炉”(亦有将此二句前后调换者),是东坡饮茶的真实写照,题刻于相传是东坡自己设计的提梁壶上是最恰当不过了。
        紫砂壶铭中除直接引用东坡诗文外,还有的在铭文中提到东坡。如曼生的“合欢壶”题铭:“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赧翁在“斗笠壶”题铭:“茶已熟、雨正■、戴笠来,苏长公。”以上题铭中的“坡仙”、“苏长公”均指东坡,由此可见苏东坡对紫砂艺术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了!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63(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