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玩壶心语

        心得有三,“一火二泥三样式”。
        火(指壶的烧制温度之高低)为成壶之根本,低温烧制之壶基本经不起水淋茶泡,少则几月多则几年壶身自裂。本人就先后经手了几把自裂的茶壶,对壶的自裂现象余先是稀里糊涂后始明白,此全因“火”做怪。之所以把火列为买壶玩壶之元点,因壶本是玩物,不通过日常边泡茶边玩味无从体会壶性壶情。故不管是新手老手大师小师所制之壶,只要是烧制的时候“火候”有欠缺,管你把泥质吹上天,或是壶式独步天下,一经水淋茶泡,岁月悠悠下来终成自裂废壶, 此不可不究,除非你买壶的目的是只供观赏,权当花瓶自乐。

        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话题,但不管采用的是那个矿那种泥制作,说到底,壶的构成无非就是砂与泥的混合比例问题,若单从质去区分壶,含砂量高而制成的壶叫砂壶,含泥量高制成的壶叫泥壶。由于泥与砂混搭比例不同,造成粘结力,壶之可塑性高低的缘故,于是工艺决定了,花壶虽美但一定是含砂量少的泥壶,砂壶透气性虽好,但造型方面一般多朴实简单,如光身壶。也有人把砂与泥比喻成骨与肉,于是就有了“肉丰不欲有余,骨瘦不欲不足”之说,一言蔽之,也就是无砂不成壶。至此,内行识壶看“山脉”,外行识壶只辩“砂”成为玩壶者买壶时判断壶质之要点。近些年,市面充斥了很多标称是采用宜兴原矿土制作的紫砂壶,其实,都是些普通的泥壶,或是加了化工颜料的普通泥壶,若单从外观上以“有砂”、“无砂”为第一感性判断应该很容易就能识别区分开来。

        壶式问题纯属“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若以一家之言的角度,我把目前的所有壶归纳为两大类,即“行壶”与“个性壶”。

        “行壶”一词的灵感来源于“行画”。关于对“行画”的定义,有这么一段文字上的描述:“行画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艺术品复制的方法,以临摹世界名画为主,在名画的基础上抓住流行趋势进行再创造,其风格﹑色彩和外观装饰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欧美文化消费品之一,消费比例较大,而且每年不断更换,属于生活的必须品和重复消费品。行画带有模式化的特点,色彩鲜艳亮丽,迎合市场的喜好。行画也称韩画,其最初专指商业油画﹙现在所称的行画包括国画油画等任何画种﹚,行画源于韩国商品油画,传入香港后统称韩画,后传入中国大陆以广东最初称其行画﹙中国对于仿制的古玩行家称行货故而得名行画﹚,目前主要以广东、福建等职业画室以临摹世界名画为主,进行出口的商业贸易,所以也称商品画。行画是一种具有行业加工性质的、具有流水作业性质的产品,其中,一些作品的绘制有时候可能有数人参与,每个人都绘制自己熟练的部分,最后整体拼接成一幅作品。现在多使用纯手绘制作和运用现代的机器印刷技术先喷绘再手绘等制作方法。”

        看看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壶式,基本都属复制名人名家,或古代或市面上流行之壶式,按此特征看应都属“行壶”的范畴。顾老曾说过制壶三境界,“一仿二创三变”,明显,“行壶”应属“仿”系。曾在论坛上见过一壶友展示一把临摹传统样式的大师作品,在此且不讨论该壶的做工好坏,因为我相信,每一位制壶者(不管大师小师)都是从仿制开始的,就算那把壶是该大师亲自操刀,也一定是他未成师时的学壶习作,制作的工艺水平与普通初习制壶者无异,因为以他目前的才气及工艺水平、修养,断然不会也无需再去临摹象“石瓢”之类的壶式。

        前面说了一萝筐,无非想导入一个话题,于壶式而言,那些才具收藏价值(所谓的收藏价值是指未来有较高的升值空间),也就是我前面说的带个性的壶。如何定义“个性壶”,我以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去玩味:1、异于常人的审美情趣,在平凡间追求不平凡之处。如大约8年前,我买了一把“虚扁壶”,大家知道,虚扁壶传统壶式的壶盖的钮是圆珠状,但那把“虚扁壶”的盖钮是葫芦状,我当时就是冲那葫芦状的盖钮买的那把壶,忘了是花150还是200元,作者是王晓健,当时买的时候他还是一默默无闻的制壶者。透过这个例子,我想与大家分享的心得是,我们是玩家不是商人,商人贵买贵卖,但玩家靠细心买慢慢玩混出来的,所以,大凡玩家不会去碰那些成千上万的玩物,而是花最少的代价,去发现发掘未来能成才的那些制壶者的作品。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80(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