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蠡河:紫砂从这里发往全国,远及欧洲

         蜀山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蠡河,正因为蠡河通太湖,交通便利,利于贸易,才使蜀山成为烧制中心。
          蠡河的名字取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重臣范蠡,相传范蠡功成身退,与西施泛舟江湖,隐居在宜兴善卷洞一带,他发动当地人民制陶致富,因此被称为“陶朱公”,被奉为制陶业的祖师爷。据记载,蠡河就是他带领百姓开凿的。
          据徐秀棠介绍,从蠡河出发的紫砂不仅运往全国各地,还运往全世界许多国家,紫砂行内,把做日本生意的称为“东洋生意”,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生意的称作“南洋生意”,做泰国的称作“暹罗生意”,运往英、法、德、意和美国、智利、墨西哥的,则被称为“西洋生意”。
          海上行舟风云莫测,一些商船因为风浪或触礁永远沉没在海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林业强馆长作过统计,有外销紫砂的海上沉船地点共有7处,分别位于福建沿海、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和南非,其中年代最早的为明天启年间的“万历沉船”(约1625年),最晚的为清道光年间的迪沙如沉船(约1845年)。
          根据霍华的研究,早在17世纪,东印度公司把东方茶叶运往西方时,瓷器和紫砂作为茶具就开始远销欧洲,那时的西方绘画中已经可以见到宜兴紫砂壶。据东印度公司记载,1680年前后有数千件的紫砂壶销往欧洲,并和瓷器一起被欧洲上流社会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配上金套嘴、金链子,陈列在壁炉上。
          外销紫砂的生产是紫砂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在明代,紫砂流行于中国的上流社会,但是随着明清政权更替带来的战乱,国内销路锐减,宜兴紫砂转而寻求海外市场,在17世纪下半叶,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外销紫砂代表了紫砂工艺的最高水平,并且引发了欧洲仿制宜兴紫砂的风潮,出现了类似紫砂的“波格炻器”。
        而在1700年以后至乾隆早期,代表紫砂的最高水平的是宫廷陶,在1720年左右,紫砂有了珐琅器;而在1800年前后,代表紫砂最高水平的是文人紫砂,紫砂工艺达到了最高峰,代表人物有陈鸣远、陈曼生等,“曼生18式”被认为集紫砂艺术之大成的创作,西方研究者最多提出了“曼生72式”。到了晚清,紫砂从文人间的唱和变得商品化,其影响直至今天,现在人们仍把收藏紫砂当成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91(s)   12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