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冰心与茶
    2. 因为是福建人的缘故,冰心对于的爱好是有渊源的。祖籍福建长乐的冰心平生最喜茉莉花,这和她长时间居处北地恐怕也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固然茉莉花是福建的名产,而冰心的家乡长乐是茉莉花的主要产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生产发展到鼎盛时期,福州更是全国窨制花中心。冰心出生于1900年,正是福州茉莉花生产的高峰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冰心对茉莉花有深厚的感情大约算得上是因缘巧合。另一方面,北京人饮好饮“香片”(花是也),北地饮食的特性也决定了味美香郁的花在北京大受欢迎。所以家乡有人去北京看望她,也总是给她带上茉莉花。 按前人品“尚清 [详细...]
      2010/05/07 15:16:52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当代女茶痴——徐纪瑛
    2. 树花,在千百年中国史上一直隐姓埋名,无人问津。中国最早的专著《经》言及树花时,以“花如白蔷薇”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此后,幸运之神就一直没有光顾过树花,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目”。时至今日,不仅普通人对树花不甚了了,就是乡的人也知之甚少,他们甚至把树花当成树的克星。在他们的经验里,树花是树的繁殖器官,它与果一起长在枝条上,与争夺水分养分。为保证生长,农每年都要伤神费力地掐花。—些科研人员甚至研发出化学疏花剂杀灭花朵,以保高产。树花难道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废物吗?   树是木本多年生多次开花结果的 [详细...]
      2010/05/07 15:16:38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茶痴杨天炯
    2. 一个人喝一辈子很容易,但要为产业发展付出毕生心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名山县原政协副主席、名山县业协会会长、高级农艺师杨天炯老人就是这样的人。   爱,一生为   1962年7月,杨天炯怀揣着西南农业大学专科文凭走上蒙顶山,成为名山县蒙山场技术员。   抚摸着蒙山不朽的历史丰碑,杨天炯深知责任重大。当时,全县仅有6500多亩,品种严重老化,产量低、品质差,年产250吨都是低质产品。所以,复兴蒙山名的决心和勇气激荡着杨天炯火热的心。   蒙山甘露、蒙山黄芽、蒙山石花和万春银叶、玉叶长春是蒙顶山历史名。这5种名有历史记载,但没有工艺和 [详细...]
      2010/05/07 15:16:25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福建[南平] 党员兰成发:“荒山种茶人”
    2. 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镇林业用地面积34万亩,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呢?拿口镇朱坊村青年农民共产党员兰成发通过几年来的大胆尝试与探索,走出了一条开发山地资源,科技种致富奔小康的经济发展路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山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有山350亩,每年自产3000公斤,代销3500多公斤,育苗5万株,年纯收入10万余元,成为当地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艰难的起程 2000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的朱坊村种能手兰成发,在当地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生活所迫,他的父辈就从福安乡下迁居到拿口镇朱坊村贺坊小组务农,但就在他14岁那年,体弱多病的父亲抛下小成发 [详细...]
      2010/05/07 15:16:11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刘玉栋再探秘:啜苦咽甘战神归去矣只余茶香缭绕
    2. 真正会品的人,不仅仅是茶具,喝的几道工序都特别讲究,”刘玉栋说,窗外的光线有些黯淡,下的火苗是这房间惟一的亮点,他拿的姿式很特别,紫砂在他的大手掌下显得格外精致。 聒噪的风夹杂着雨雪敲打着玻璃,已经是北方的寒冬了,水开了,他斟上了一杯龙井,的余香在水雾里散开去,所有的一切在这氛围里都安静下来。 如人生 刘玉栋在宁波有一套茶具,单是一个烧水的紫砂就花了他1000多块钱。“对于真正会品的人来说,茶具是非常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是上品,龙泉青瓷茶具也不错,”因为长年四处征战,刘玉栋不能把这套宝贝带在身边,不过,他随身总带着一 [详细...]
      2010/05/07 15:15:58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郭沫若写茶
    2.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著名现代文学家。   郭沫若生于乡,曾游历过许多名产地,品尝过各种香茗。在他的诗词,剧作及书法作品中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饮佳品,为现 代文化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光彩。   郭沫若在11岁时就有“闲钓溪水,临风诵我诗”的句子。在1940年,与友人游重庆北 温泉缙云山,所作赠诗中,也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曰: 豪气千盅酒, 锦心一弹花。 缙云存古寺, 曾与共甘。 [详细...]
      2010/05/07 15:15:43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郑孝和:做中国的茶王
    2. 人物背景:郑孝和,中国业十强企业,安徽天方业集团董事长,一个脚踏实地将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的汉子。   在郑孝和眼里,“雾里青”只是他生涯的一个起点,他的理想是再现中国辉煌史……   中国以经营为生的老板为数不少,多数都是寅吃卯粮贪婪吮吸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的资源脉气的坐商。于是这样的场景屡屡出现:福建都冠以“大红袍”,而安徽则多以“黄山毛峰”自居,浙江则一片“龙井”。中国的行业每每就在这种状况下苟延残喘,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沦落和单调得仅仅是一种 [详细...]
      2010/05/07 15:15:2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徐学东:徽茶文化传播人
    2. 见到徐学东的时候,他正在装修自己的新行。行装修得很不错,他说:“这不是简单的行,而是博物馆,在这里你将会直观感受到徽文化的气息。” 徐学东是安徽芜湖人,21年前在家乡筹资办了一家庄。20多年来,他沉浸在自己对文化的研究中,生意也随之慢慢做得大了起来。“准确地说,我不是一个商人,我宁愿你说我是一个文化人。”他开玩笑似的说道。说起徽,从黄山毛峰到六安瓜片,他侃侃而谈:古代的陆羽在《经》中也曾提到过徽的历史,作为产大省,我们有徽文化,但如今很少有皖人去专门推广了。因为我爱,所以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安徽原来也有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 [详细...]
      2010/05/07 15:15:04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茶人项姐
    2. 在燕赵界,一提到河北省邢台市三剑艺馆,马上就会有人接茬:“那是项姐开的!” “项姐”,好亲切的称呼。无论是年长于她的,还是比她岁数小的,人们习惯于把项春霞亲切地叫作项姐。这不仅仅是因为三剑艺馆的招牌早已跨越了邢台地域,而且项姐本人在河北省界的人气指数也在不断地飙升。 我认识项春霞女士是在她习之前的1992年,那时她还在《邢台日报》当一名记者。及至十年后再见到她时,名片上却多出了三个头衔:三剑装饰公司总经理、三剑艺馆总经理、三剑鲍翅酒楼总经理。崇从酒,雅俗共赏,既追求雅文化之,又经营俗文化之酒。如果套用国学大师文怀 [详细...]
      2010/05/07 15:14:41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茶道与商道
    2. 他们缺的是“道”,把企业做到家,但道行尚浅,则是他们精神修炼的门径。 一直以来,似乎只是文人的点缀。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商界巨头、各色商贾都特别看重喝——喝罢还不算,还得接着谈,清谈。尤其在日韩,风甚盛。   不管是起源于印度还是中国,都不过是大自然中树叶之一种,里头究竟有什么嚼头?据说是藏在女人裤腰里流进西方的,王室间为争甚至还流了血。西方人在里加入牛奶和糖,篡改了味,难道是嫌太淡?   一代豪杰丰臣秀吉曾经去求教千利休,问里有什么。千利休本是一富商,痴迷于,颇有道行,他一旦称 [详细...]
      2010/05/07 15:14:27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370(s)   6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