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紫砂现代陶艺三十年 作者:黄玉明
    2. 缘 起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成就了中国紫砂的繁荣兴旺。2007年,宜兴紫砂作为地理标志商标被正式确认;2008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库;2009年,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陶都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作为国之瑰宝的紫砂艺术倍受世人关注。三十年来,在我国民族工艺美术的景观带上,紫砂绽放着一片芬芳,应运而生的紫砂现代陶艺以一种前无古人的艺术表现书写着历史。时下中国紫砂主要分成三个板块,即仿古与传统、传承中的创新、紫砂现代陶艺。   紫砂现代陶艺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在当代各种艺术思潮特别是西方现代陶艺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与传统相对应的紫砂艺术新 [详细...]
      2010/07/07 16:22:14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紫砂纹泥创作谈 作者:吴培林
    2. 绞泥这种陶瓷装饰形式,始于唐代,据中国工艺美术史学家吴山著《宜兴紫砂辞典》称:绞泥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绞胎在“唐代已达到相当水平”;陕西乾县唐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绞泥武士陶俑,用白褐两色绞泥制成,十分精美。”到清代,紫砂陶器就见有绞泥制品,产于清代的木纹加彩盖碗,用黄黑两色绞泥成深浅相间的木纹(常州文化商店藏)。还有如清中期紫砂名师杨彭年制国山碑笔筒(南京博物院藏),如仔细观察,可见深浅绞泥纹饰。不过以前,绞泥形式比较少见,至现代绞泥形式的陶器则大有发展。不光是紫砂,其它陶瓷也时有所见。现代紫砂壶用绞泥装饰发展达 [详细...]
      2010/07/07 16:16:48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谈壶说艺 作者:徐达明
    2.  作为紫砂从业人员,对紫砂壶的品味高下非常清楚,从事紫砂行业几十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常常思考,可真正能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仍显得不够。   近几年出版了不少关于紫砂艺术的书籍,许多刊物以及网站上也发表了许多紫砂方面的评论文章,这对保护紫砂艺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宜兴紫砂经由历代艺人的不断积累,形成了她所独有的语言。艺人们都曾留下风格迥异、技艺精湛的作品,逐渐生成了一条夺目的紫砂链,它感染着后人,陶冶着性灵。我们不由自主地去反复揣摩、品赏、把玩,使精神境界得以提高。所以当今艺人经历了这些吸纳精华的过程,便会格外敬重前人的智慧及艺术造诣,这不仅仅是一种敬业 [详细...]
      2010/07/07 16:15:25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明代茶人茶书与宜兴紫砂文化 作者:宗伟方
    2. 十、谢肇■的《五杂俎》   谢肇■是明代晚期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化人物,不仅在其家乡福建一带有极高的知名度,而且他在文学艺术领域、水利科学领域、藏书领域等都作出了非常有益的贡献,他写了一本非常生动、全面的传世著作——《五杂俎》。在分析他写的有关宜兴紫砂方面内容前,我想要介绍一下他多才多艺的身世和笔记。   谢肇■,字在杭,福建长乐人。生于明隆庆元年(1567),卒于天启四年(1624),终年58岁。他见多识广,是源于他不平凡的阅历。26岁时中了进士,仕途不算太早也不算晚,不久后即出任浙江湖州推官,后移东昌,后又到名义上的首都南京,历任刑部、兵部主事,工部屯 [详细...]
      2010/07/07 16:14:27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浅说宜兴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之三 作者:徐立
    2. 前面我们已经解析了宜兴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后称传统全手工)的特点,其主要区别于现今紫砂工艺中出现的石膏模型成型法、辘轳拉坯、机压成型及非传统全手工等等新的紫砂工艺。   近几年才出现的手拉坯、灌浆成型、机压成型,但其原料的性质已与一般定义的紫砂泥有了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紫砂成型工艺都是手工完成,只是区别于借助的工具、模具不同,石膏模型、树脂模型、铁转盘、辘轳车刀等新手段的出现才体现出其中的差别。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所谓的模制壶的流程,才能理解全手工与模制壶(即一般说的半手工)的区别。   模制壶的流程大致如下:设计、画样、打样做泥模或石膏模,翻模、挡坯成型、烧 [详细...]
      2010/07/07 16:06:5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笠翁壶”的记述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郭若愚
    2.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紫砂壶铭赏析》第40页释梅调鼎铭:“茶已熟,雨正■,戴笠来,苏长公。”云:“这则壶铭题于‘笠翁’壶上,壶形为一头戴笠帽(壶盖)的老翁(壶身),与曼生之‘斗笠’壶相近。赧翁把‘笠翁壶’的铭文描述为一个故事:茶已熟了,天又下着蒙蒙细雨,于是戴着笠帽的苏长公来了。苏长公即精于煎茶、饮茶的苏东坡。他为何而来、茶香朴鼻,为品茗而来;何必戴笠?因为春雨■■,全文切壶切茶而又情景交融。须知:江南春天多雨,而新茶又正在清明谷雨时分,戴着笠帽来品尝,诱人的茶香和醇厚的茶水,可能是司 [详细...]
      2010/07/07 16:05:30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浅析紫砂壶坯面的“发霉”现象 作者:徐立
    2. 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尤其在湿坯干燥发白前,在泥坯的表面会产生白色斑点,类似江南黄梅天物体表面的霉斑,行内俗称茶壶“发霉”,烧结后有的呈密密麻麻的黑色斑点;有的呈类似无毛的生猪皮,表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壶也成为次品。   本人在配制清水紫泥时,在紫泥干粉中加自来水,也碰到了这个问题。根据自己已学到的科学知识分析,所谓的“发霉”现象其实是一种盐的饱和析出现象。   盐的饱和析出:是指已溶入的无机盐类,在湿坯干燥过程中水溶物逐渐变浓,达到或超过饱和度时,将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   紫砂泥在干燥过程中出现的盐析现象的成因一 [详细...]
      2010/07/07 15:56:1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紫砂壶的“中和”之美 作者:陈建平
    2.  宜兴紫砂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枝奇葩,紫砂壶艺出神入化的造型,形神俱佳的器物,泥土与作者对话中应生的情感抒发则是技术、秩序、意识、传统与现代人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概括与诠释而倍受人们关注。   把玩一把把形态各异,器形敦厚的紫砂壶,它的典重致朴,轮廓周正,线条简洁,做工精微的优美体态让人倍感愉悦。壶嘴、把、钮、壶身的相互扶称,从一点出发通过点、线、面的起伏、回转、顾盼与相应勾勒出一幅和谐均律的画图。圆器、方器、花器、筋瓤器等无不是通过“中和”的主线或蓄或放,或抑或扬,或曲或直,或拙或巧地倾诉出中国传统文脉中的沉郁、婉约、清空及典重之美。   早在远古 [详细...]
      2010/07/07 15:54:41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一代紫砂大师杨彭年 作者:陈茆生
    2.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荆溪人(今宜兴),也有人称其原籍浙江桐乡的。但不管原籍何处,以蜀山古南街曾称为“杨氏街”,以及“杨家祠堂”等遗存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彭年一家的紫砂艺术活动是在紫砂的风水宝地——蜀山进行的。这位紫砂艺人,由于与文人县令陈曼生合作,制成名垂青史的“曼生壶”而为人熟知,但也因此有人认为:是陈曼生的作用才提高了杨彭年在紫砂史上的地位即所谓的“壶以字贵”。但笔者以为,杨彭年工艺精、悟性高,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愧为清中期一位紫砂大家。   [详细...]
      2010/07/07 15:53:51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清代江浙文人藏家与紫砂 作者:宗伟方
    2.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浙江海宁人,诸生。明清著名藏书家。家有拜经楼,据《海昌备志》记载:吴骞“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晨夕坐楼中,展诵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吴骞《愚谷文存·桐阴日省编》则自述藏书曰:“吾家先世颇乏藏书,余生平酷嗜典籍,几寝馈以之。自束发迄衰老,置得书万本,性复喜厚帙,计不下四五万卷”。吴氏拜经楼大约毁於太平天国之时,道光二十五年(1845),拜经楼已是“遗书尘封,问奇无目”了。   吴骞一生没有显赫的功名,学历仅&ldqu [详细...]
      2010/07/07 15:52:5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16(s)   0 queries cached